柔情健筆寫書評 — — 讀石曉楓《生命的浮影 — — 跨世代散文書旅》

果子離
4 min readAug 2, 2019

石曉楓編著的《生命的浮影 — — 跨世代散文書旅》是書評集,也是散文選集。但和常見的書評集不同,也有別於一般散文選集。

文章選集琳琅滿目,各有選錄標準,有的以時間為選文標準,如《九歌107年散文選》;有的依性別,如《剪成碧玉葉層層:現代女詩人選集》;或以個人為單位,如《劉克襄精選集》;或以地理區域為主,如《鹽分地帶文學選》;也可訂定主題,如《臺灣飲食文選》;亦有鎖定某些情緒、感覺者,如《余光中幽默文選》等。

但《生命的浮影》雖然選錄各篇優質散文,卻不以任何類型為選擇標準,選文全部依附石曉楓撰述的書評 — — 在所引介的二十本散文集裡,各選錄一篇代表作,可說是「書評為體,選文為用」。而所評的書,似未限定出版時間或主題,只以編選者心目中的好散文或特別感興趣的著作為主,帶點隨興的意趣。

因此這部散文選,既有評論,亦有選文。一般書評,不附作品,讀者須按圖索驥,閱讀文本。否則單讀評論分析,終有所隔。而諸多選集,不收評論,除了選文所錄或作者介紹,或相關評介的書目篇章,文章好在哪?作者強在哪?一無所析。《生命的浮影》對讀者的貼心之處,也表現於石曉楓以深入淺出的文字,介紹作者,品評作品,無術語,不繞圈子,不跑野馬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,她以不下於所選文章的文筆來書寫評論,文字淺顯而不艱澀,流暢而不乾枯,抒情而不嚴肅,明確而不籠統,直可當散文欣賞。

石曉楓與張瑞芬同為書評界的柔情健筆,張瑞芬也編選了《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.評論篇》與《選文篇》,但因跨度較大,綜評了台灣五十一位女性散文家,兩部分分開出版,不若《生命的浮影》單刀直入,閱讀起來便捷。

此書作者,名為編著,實際上論述部分悉出於石曉楓之手,而此部分正是全書最搶眼的地方。析作品,評作者,論寫作,皆紮紮實實,擲地有聲。所評論者,既為好書,各種讚譽加身,必不可免,但石曉楓的評論卻非時下屢被垢病送花籃式的評介所能相比。她不避諱好作品也有小瑕疵,因此有時有褒有眨,直陳小疵,態度誠懇而坦率。

例如石曉楓說房慧真,「慣於藉引文觸類旁通」,包括篇名,多所借用,如〈旅途冰涼〉、〈這位太太〉、〈生活在他方〉等題名,「雖則展現出作者的博覽雜食,然而房慧真自我的聲腔已夠清亮,實無需一再藉他人語彙壯膽。」

又如提到張曉風《星星都已經到齊了》集中收錄了若干不忍割愛的短文,「紀念價值甚於文學表現」,而張曉風對於抒情散文的習慣寫法,「經過歲月淘洗亦難免疲態漸露,這自然是長期筆耕者所面臨的必然困境。」

甚至於對於推崇備至的邱坤良《馬路.游擊》,評述末尾也直言此書的小疵 — — 有時作者忍不住出來說教,然而此非作者所長,以致不免彆扭生澀。她坦白建議:「我想作者還是調皮點、自然點顯得可愛些,人如是、文亦如是。」

石曉楓的小小批評,字數皆不多,但斬截明確。例如她說林文月《人物速寫》,其中兩篇,感情稍有隔有隔閡,筆力稍嫌薄弱。此外也點出李黎某些拘謹、乏趣之處。直來直往,毫不閃躲。

儘管如此,這些批評與期許,石曉楓總出之以懇切言辭,與行文所表現的抒情筆調相合。對於具有爭議的文學批評觀點,她也直言己見,立場堅定,但語意是含蓄的,留有思辯空間,避免尖銳相持。譬如面對席慕蓉情感氾濫、凝視眼光過分樂觀的質疑,她寫道:「我想身為讀者的我,只能自省是否在歲月的流光裡,已經蒙垢」。又如此段:「多情、無情與濫情之間,容或存在著無盡的辯證,然而張曉風對人世所持溫柔慈悲的觀照,或許是當今慣以冷酷傲然之姿,斷然與世界決裂的新新人類,足以引為深思的。」

此書以廿本散文著作的書評為經,以選自這廿本散文書的文章為緯。書評部分不純為評論,不只分析作者的風格筆力,也帶有賞析之功能。讀者可從作者對每部散文集或其中作品的優缺點分析,瞭解創作的訣竅。而所選錄的名家作品,是耐於一再咀嚼的佳作。這是值得推廣的文學入門書。

--

--